大學的脊梁 (楊渡 / 管中閔)

  • 最大的諷刺是,儘管「卡管」動機明白來自藍綠意識形態惡鬥,但從總統到政客、公知、覺青的口徑卻一致定調為奉法治、真理之名。法理詞窮處,則繼之以泛道德化控訴,並且無限上綱。 (p.6)
  • 《大學的脊梁》是本痛定思痛之書,也是一種傷痕文學。 (p.7)
  • 深文周納,指鹿為馬,請君入甕,羅織構陷,三人成虎,為虎作倀,沆瀣一氣,狼狽為奸,首鼠兩端,還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老中國醬缸裡的糟粕居然被新臺灣人活學活用,而且玩得風生水起。 (p.8)
  • 書寫,是記憶,也是反抗。 (p.13)
  • 權力者不斷使用金權政治,收買、掌握宣傳機器,擴大話語權,甚至改寫歷史。 (p.13)
  • 我最欣賞他的一句話是:如果我屈服了,那以後怎麼做人? (p.15)
  • 人啊人,這個字,這麼簡單兩筆畫,卻是頂天立地、挺立不屈的原型。 (p.16)

傅鐘為誰敲響──臺大校長遴選事件

  • 而臺大又一直被民進黨視為意識形態培養的訓練營,也是學生運動的養成所。 (p.24)
  • 欣慰歡喜的「慶功」,幾天後就變成來自四面八方的「恐攻」! (p.32)
  • 一場教育史上未曾有過的颶風,一場對著杏壇、知識分子、學術尊嚴、大學自治全面襲打的颶風,自此呼嘯而起! (p.33)
  • 然而,誰都沒想到:執政的民進黨以全黨、全國、全面性的動員,傾盡洪荒之力,連換三個教育部長,寧可斫喪大學自主的精神,寧可摧毀人格教育應有的底線,寧可破壞臺大近百年的學術傳統,就只為了不讓一個合法當選的「臺大校長」就任。 (p.34)
  • 誰都沒想到:原本安靜的大學校園會出現有如戒嚴時代的職業學生,寫聲明批判老師,主張召開校務會議,反過來指揮老師進場投票,教師和學生,倒反了角色。而臺大教師分為兩派,指責批判戴紅帽子,臺大教授學生忽然淪落為文化大革命的紅小將……。 (p.34)
  • 兩年後,被他形容為「烈性」得近乎「野蠻」的女朋友,為愛特別從美國飛回臺灣 (那時的機票對一個學生來說是非常沉重的負擔)。為了愛情,她選擇在他大學畢業那一天,和他結婚。 (p.37)
  • 他用自己的悲劇,成全了大家的喜劇。 (p.38)
  • 曙色未臨,寂靜無聲的天地之間,唯有乾乾淨淨、白茫茫的雪。他轉身回望自己的研究室,只見新落的雪地上,一排踏出的腳印,一步一印,鮮明如同自己的心跡。他一直記得這種清清楚楚、俐落乾淨的感受。 (p.40)
  • 「我連下臺都敢講,如果只是講刪年終,一點問題也沒有,做爺們的怎麼會在乎這個……。」 (p.42)
  • 然而,「爺們」是一種北方人的稱呼,是相對於「娘們」的民間土話,有點以示豪邁不羈的味道。 (p.42)
  • 生命的改變,總是來自不經意的角落。 (p.44)
  • 然而,那一句「說不定文學院也希望有所改變」,那種對改變這個世界還懷抱著希望的態度,卻落在了心底。 (p.45)
  • 全球化海嘯和少子化海嘯最終將造成整個臺灣不可逆的階層出走,更多學生與老師的人才流失,這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p.50)
  • 他感到「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的豪情。 (p.54)
  • 比起戒嚴時代,學人還敢於組織學術社團、共同發聲明反抗威權的那種勇氣,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p.76)
  • 青春時代的文學記憶,帶來溫暖的情義。然而,文學的溫情能抵擋多少政治的冷箭?感性友誼能對抗多少權力的殘酷? (p.80)
  • 立法院,當然是不必負責言論責任的最便宜的炮臺。 (p.80)
  • 御用的學者、收買的名嘴、網路上布建的網軍,構成一個天羅地網。他們有如政權豢養的虎,更像是自己主動出擊的狼,夜夜出來撕咬,滿街的虎嘯狼嚎。 (p.91)
  • 對學者來說,這是「皇后的貞操」,容不得一絲一毫的懷疑。 (p.96)
  • 慢慢地,他的心變成一座憂憤的活火山。 (p.96)
  • 他們不是用確確實實的論證、有憑有據的說詞來給臺大行公文,而是用剪報、影印資料、不知從什麼地方傳出的說法 (可能是夜間談話節目的標題、名嘴的八卦等) 行文給臺大,要求臺大解釋,要求遴選委員會說明。 (p.102)
  • 如果街談巷議可以據以行公文,那教育部豈不是變成聽名嘴指揮的傀儡部? (p.102)
  • 教育部像一隻無頭蒼蠅,各路的壓力一來,就轉手往臺大丟。 (p.104)
  • 按《大學法》之規定:公立大學校長遴選後由教育部「聘任」,教育部並無「核定」之權,私立大學校長才是在遴選後由教育部「核定聘任」;兩者的差異說明教育部對前者只有聘任,而無核定准駁之權。 (p.106)
  • 那就像一個被解放了的自由人,因為選出來的領導人不合己意,於是要求奴隸主再次把枷鎖套到自己頭上,好讓那個不合己意的自由人一起失去自由,再次為奴。 (p.107)
  • 他們的出動,不是一個人、一群學者,而是更巨大的背後勢力,那勢力,遠比現任的部長大多了。那勢力一旦發動,甚至足以讓一個部長下臺,部長都畏懼十分,誰敢得罪他們? (p.107)
  • 在政治與教育之間,教育部到底有沒有這個脊梁,去支撐大學自治的風骨呢?(p.107)
  • 有趣的是,教育部似乎知道自己的行為荒謬,可能留下歷史紀錄,七份公文中有六份列為「密件」,解密期長達十年,包括那些只是捕風捉影、檢附媒體報導「據報載」並要臺大回覆的公文,也要十年後才能解密。 (p.111)
  • 然而,為什麼教育部會變成「一部壞掉的唱盤,反覆跳針」,連自己都不知所云呢? 理甚易明,只因為臺大沒有給出教育部想要的答案。 (p.113)
  • 而管中閔的處境更艱難。他像被困在跳針唱盤上的一句歌詞,反覆迴旋,受盡折磨。 (p.113)
  • 然而她說不出口。她知道他的自尊心,不是為了校長的名位,而是絕不容許自己在困境面前退縮,那不是他的性格。即使心中生出「邦無德則隱」的念頭,但攻訐一波波湧上來,只要管中閔在任何一個時間點退卻,就正好上了當,落人口實。他們會說:你看,這些指控都是真的,否則他為什麼退卻了!他一定是有把柄被握住,才逃走了! (p.118)
  • 他建議,應該把這些事情列入臺大校史作為警惕,讓臺大人永遠記得臺大校長遴選所留下的汙點,這是研究學術自由的負面教材。 (p.124)
  • 為了黨派利益,寧可失去大學自主精神,祈求教育部干預,阻止管中閔上任。好不容易才擺脫教育部的干預,掙得大學的自治權力,如今被捨棄,找鬼拿藥單,這是何其荒謬的背叛! (p.125)
  • 人性的貪婪、權位的噬欲、學者撕開面具的嘴臉、意識形態的扭曲,竟一至於此,完全超出他的想像。 (p.126)
  • 他自問:如果有所堅持,為的也是一個知識分子的風骨,一點理想主義的初心。然而,這初心有誰可以了解呢? (p.126)
  • 像狼躲到了隱密的洞穴,慢慢舔拭自己的傷口。 (p.128)
  • 「這一場病,反而救了我。」他反過來感謝那天賜的苦難。 (p.129)
  • 肉身多麼奇妙。這無法負荷的肉身,無可逃避的病痛,反而是心靈生存的縫隙。幸得這縫隙,人啊人,卑微如草芥的人,在夾縫中得以生存,得到療癒。 (p.130)
  •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一八七○年。 (p.136)
  • 那種運用議事規則的手法,更近乎民進黨在立法院所進行的議事干擾與朝野攻防,在無法遂行目的時,有意讓會議無法進行,以達到癱瘓議事的目的。 (p.140)
  • 選舉後依法公布結果是選舉制度的基石。在選舉結果未公布前,討論選舉過程是否恰當,或是否應組成一個調查委員會,都是極為違反民主制度的做法。 (p.140)
  • 所有選舉間的質疑有無違法都可以在公布當選人後加以調查,若有嚴重違法缺失,可發動不信任投票要求當選人去職,但所有人都不宜在選舉結果公布前說三道四,以免破壞選舉制度的公信力。 (p.141)
  • 張大春直接指名「教育部袞袞群公」,把管中閔一人的出處,當成一黨的利害,「佞人禍國」,而管中閔以其一己之軀與其對抗,承擔了亂世的大任。 (p.147)
  • ……教育部不僅將兩次「拔管」跨部會諮詢會議紀錄列為機密,就連列席機關、出席部會官員及專家學者等,都以「ABC」或「甲乙丙」等代號取代。 (p.149)
  • 這一場會議,彷彿是個人生際遇的轉捩點。它更近乎於一張「投名狀」:敢於獻身拔管的「血祭場」,一起歃血為盟,就可以成為同志;是同志,就有回報。它的「幫派」本質,經過歷史的檢驗,愈發清晰。 (p.153)
  • 管中閔助理說,管中閔有聽到外界的聲音,選擇沉默是考量一旦配合潘文忠或是跨部會諮詢小組、那些不依法行政的作為去說明,才是踐踏大學自治,有辱臺大的尊嚴與高度,留下政治介入校園惡例。 (p.156)
  • 由於他們來自各派系,接近決策核心,充分了解政策與人事動向,可以像東廠、秘密警察般監視著、控制著各個部會。教育部也不例外。 (p.157)
  • 記得有一次說完問題,老師想了一會兒說:「你這個問題很怪,我從沒這麼想過,不過問得很有意思。」 (p.160)
  • 更重要的是這些聲音讓他相信,「人間正道」還在。他並不孤單。 (p.163)
  • 但,人被傳訊到北檢,確實還是會怕。那種心理壓力是無形的,很怕從證人轉成被告,問題就麻煩了。 (p.164)
  • 連串的指控讓吳茂昆聲名狼藉。最為教育部長,所有綠營曾指控管中閔的罪名,吳茂昆卻「加倍奉還」,以更嚴重的錯誤繼續自爆。 (p.170)
  • 就法的角度來說,既然卡管的理由為莫須有,則管老師如何自證無罪?無罪推定不是法治基本認知嗎? (p.174)
  • 大學校長之位理應是學術祭酒之位,出任者理應是受到禮聘。從官派校長到校務代表普選,再到今日的遴選,逐漸具有禮聘的輪廓,是一個良好的趨勢。 (p.174)
  • 今日政府羞辱的不只是一個他們欲除之而後快的前朝官員而已,他們羞辱的是理應尊崇的大學校長之位。這蠻橫無理的最內在心理是對知識真理的恐懼,是極端的反智,反智可以是老莊式的返璞歸真,也可能是集權統治的種子。現在看來是後者,真讓這種子萌芽,那將不只是威權復辟,而是更可怕的情況。 (p.174)
  • 此文之重點在最後,即執政者所羞辱的,不只是臺大校長,而是對知識與一個價值系統的摧毀。此種摧毀的最大後果即是社會不再有一個公認的價值觀,凡事以政治權力為標竿,以政治顏色為號召,再沒有是非判斷的準則。 (p.175)
  • 我知道,尊重程序正義是民主制度的核心棟梁原則,絕不可破,一破就是大崩潰。 (p.186)
  • 今天,二○一八年四月二十七日,教育部拒絕任命臺大獨立選出的校長,我知道的是: 這是一個臺灣百年民主追求史上一個里程碑的日期。這個日期標註了: 在總統蔡英文的許可、行政院長賴清德的拍板下,決定做出了。他們身為政治人物的從政史上,留下一個紀錄:為了一黨之私,他們破壞了「大學自主」的核心精神。 (p.186)
  • 次日,龍應台仍繼續召喚抵抗,在臉書呼籲臺大人要站起來。 (p.188)
  • 面對政府強權的侵害卻選擇沉默,這「沉默」的聲音大巨大、太震耳了,尤其在百年歷史的迴廊裡。 (p.188)
  • 臺大,請抵抗到底。 遴選委員,請勇敢,請堅強。 (p.189)
  • 就在教育部跨部會會議的紛紛擾擾中,外界都以為管中閔正在沉著應戰,批評他的人說他「故意神隱,傲慢不理」,卻沒有人知道,管中閔只是像受傷的狼,不想讓人看到他受傷的樣子,躲起來療傷。 (p.190)
  • 依照民進黨的政治指控手法,他會被安上什麼罪,誰也不知道。北檢是以被告傳訊他,如果他去應訊,會不會被當場收押、能不能回來,誰都沒有把握。依照檢調單位的唯權力之命是從、政治鷹犬的辦案風格,他的案子會扮成什麼罪,已無人知悉。 (p.191)
  • 怕多說話,也怕說錯話,怕隨便一句話被人引用,即成為入罪的證據、攻訐的口實、名嘴口水的標靶。 (p.191)
  • 她知道,就憑這一點,跟著他亡命天涯,也值得。 (p.196)
  • 二○一八年四月二十七日是臺灣高等教育的一個轉捩點,臺灣大學的校史,以及中華民國的歷史,都將記下這個日子。 (p.196)
  • 教育部種種作為,能不「外慚清議,內疚神明」嗎? (p.197)
  • 我相信臺大過去的老校友們,也絕不屑於與汙衊他們的人互擲泥巴,互噴口水,甚至相互扭打。 (p.197)
  • 我的確因此而身心俱疲。但我也知道不能因為龐大壓力而放棄,更不能再威脅恐嚇下低頭。 (p.197)
  • 政府或許可以恣意濫用權力於一時,但終將無法逃過人民和歷史的審判。 (p.198)
  • 彩虹有七種顏色,政治立場、社會人士也各有七彩顏色。只要遵守法規、做出學術貢獻,大學認可七彩光譜上各角落的師生,不論個人的政、經、性別、出身、社會背景。 (p.205)
  • 政治霸凌高教,國際罕見,臺大遴選事件卻不是臺灣近半年的特例,就此而言,政府較百年前的軍閥還等而下之。 (p.206)
  • 小時候,我常常在晚上睡著之後,半夢半醒之間,聽到父母談到他們在職場升遷的機遇,然後媽媽總勸父親說:「算了,平安就好。」 (p.207)
  • 這一百多天,我最大的體會就是知識可以透過語言文字傳遞,但個體生命的經驗卻無法言傳;那一切嚙咬、折磨你的生命經歷,最終,還是只屬於你個人。 (p.209)
  • 因為真正的社會心理需求,亟需一個正直正派的價值象徵,然後從這個價值象徵從頭打造臺灣信任機制。 (p.209)
  • 我知道他們支持的其實未必是我個人,而是一種想找回正道、找回良知、讓臺灣回歸正軌,這種鬱悶已久的社會力。 (p.210)
  • 「天無照甲子」。這群權力者「人無照天理」!這才是民間對統治者三個多月來,強蠻「拔管」,貪得無厭,極度憤怒不滿的根源! (p.211)
  • 誰能奈何? (p.211)
  • 這種非法的手段、褊狹的胸襟與民主價值的踐踏,令我們感到悲哀。這一百多天以來,教育部不願以平等尊重的態度相互溝通,而是以輕蔑的公文或草率的聲明敷衍了事。 (p.217)
  • 我們不能忍受這種粗暴無理的對待。我們之所以必須接受公眾的高標準批判,那是知識分子應有的謙卑與寬容;但我們絕不屈從於違法恣意的權力霸凌,這是知識分子永遠無法被拔除的傲骨。 (p.217)
  • 我們一定會面臨嘲諷,遭逢羞辱。 (p.218)
  • 我不想談成功或失敗的問題,風險評估是陰謀家在做的事。我的心中只有永恆不朽的基本價值,為了它們,我願意成為台大的鬥士,我敢於成為學術的勇士,我更甘心成為捍衛文明法治與制度尊嚴的烈士。 (p.218)
  • 遴選委員會不是校務會議選出來的,而是更高階的各院系依照選舉辦法推選出來的選舉人團,有其制度性規範。一個低階的校務會議如果可以推翻更高位階的遴選委員會,那以後還怎麼遴選校長?再其次,如果遴選委員拒絕重開,校務會議有權力將它解散嗎? (p.224)
  • 選舉結果於中央選委會宣布投票結果後確定,若有異議,利害關係人得另行提起選舉無效或當選無效之訴。法治是民主的根基,法治的核心原理是人人平等,不因人而異。 (p.226)
  • 尼采曾說:「謙遜基於力量,傲慢基於無能。」 (p.246)
  • 李嗣涔在記者會上說:「今天產生一個國際笑話,臺大沒校長,教育部沒部長,為什麼沒部長?一個有良心的人,一個願意遵守法治的人,他怎麼敢接現在的教育部長,他不敢接的。」 (p.248)
  • 管中閔直言:「葉底藏花的功夫很精彩,但人民的眼睛很雪亮。」 (p.268)
  • 就如同大家都承認遊戲規則,願意接受才入局。想不到遊戲輸了,就說規則不公,「賭輸就翻桌」。 (p.271)
  • 「該說的,都說了,該做的,我也做了。」你違背承諾,還要逼我做不對的事,挖坑讓我跳,那我只好不理你,隨便你要怎麼辦!我只能已讀不回。」 (p.271)
  • 權勢利益,猶如過眼雲煙,有何可戀?對於不了解自己的人,他連一句多餘的解釋都沒有。(p.274)
  • 遴選委員會可以重組,人一生的信譽,絕不可能重組。他怎麼可能做這種事呢? (p.274)
  • 「做人」兩個字,很輕,也很重。輕的是,有的人根本不在乎;重的是,做一個有人格、有尊嚴、有信譽、有骨氣的人,這頂天立地的「人」字,是一輩子的。 (p.275)
  • 歷史的洪流中,多少風雨都會過去,再大的浪潮最終也會退去,唯有堅持理想和原則的才能留下。主席就是留下來的一座城堡,而我希望我也是城邊留下的一塊碑石,上面刻著:「堅定而優雅!」 (p.283)
  •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不能只問目的,不問是非。」陳維昭堅定地說。 (p.285)
  • 臺灣大學已經有五百天沒有校長,可以申請金氏世界紀錄了。 (p.289)
  • 無論如何,葉俊榮至少維持「法律良知、教育本位及對大學自治與正當程序的堅持,做對的事,也是該做的事,對職位毫不戀棧」。他在最後的時刻辭職,維持一個知識分子最起碼的原則。 (p.295)
  • 一個清楚的事實是,無論是台大校長遴選的爭議,或是就育部長的決策,都沒有所謂總統默許的問題,這樣的操作無助於解決問題。 (p.297)
  • 說直白了,蔡英文這是一種形式上的「卸責」,她要與這個決策劃清界線。她比誰都清楚,當夜的壓力有多大,後座力還有多強。 (p.298)
  • 用這樣「不乾淨」的人,要抹去臺大清清白白的校長選舉,反而讓教育部變成最髒的汙點,形成更大的反諷,引起社會強烈的反感。 (p.302)
  • 「九合一」選舉血淋淋的現實擺在眼前,台灣派被逼到牆角,非徹底改弦更張不可。台灣人民已對蔡總統投下不信任票,也給民進黨丟出震撼彈,台灣人民沒有欠總統分毫,百分之百是總統您辜負了台灣人民的付託。 (p.305)
  •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p.311)
  • 然而,劃過天際的流星,在激烈燃燒過後,總留下長長的光之尾巴。 (p.314)
  • 這就是我希望在這個時刻送給大家的兩句話:敢於挑戰,勇於改變。在未來,你們需要有敢於挑戰成規和舊法的堅強心態,也要有勇於改變自己、改變社會的決心。 (p.328)
  • 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一段話值得我們深思:「The ultimate tragedy is not the oppression and cruelty by the bad people but the silence over that by the good people.」(最終極的悲劇不是壞人的壓迫與殘酷,而是好人對此的沉默。) (p.331)
  • 條文是人寫的,也是人在運作的。它未來會有什麼問題,仍難預測。因為歷史總是愛開玩笑,只為了讓人顯露出無知、渺小的本質。但人總是自大,千方百計,算盡心機,想控制全局,卻從沒學會在大歷史面前,變得謙卑一點。
  • 政治上卻只見顏色立場,不見是非對錯。 (p.342)
  • 整體局勢,讓人有一種難以力挽狂瀾的無力感。 (p.342)
  • 「取捨由時,行藏在我」,意思是取捨之間,必須考量時局世勢;但欲入世而行,實踐理念,或退隱江湖、藏身民間,卻是個人可決定的。 (p.342)
  • 「邦無德則隱」,這是二○二○年之後,學界知識分子最常掛在口中的互相勸慰之語。 (p.347)
  • 面對這種非理性、沒知識的批評,學者根本無從對話,百口莫辯。即使降格去辯駁,也說不出那樣低級的語言,演不出那種格調。 (p.348)
  • 公立大學校長選舉辦法容易導致候選人向政客學舌,搏取選票,甚至難以引進國外學人,這些都是問題的所在。但某些臺大校長候選人拋棄學術原則,反而向學生的民粹主義低頭,這真是情何以堪! (p.351)
  • 這是性格,但也反映了不同的價值。這是蔣介石特別的地方,他知道在權力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價值。那是知識價值,會做最後的裁判,所以他知道敬重。但對革命家──像毛澤東──來說,他用革命打倒了一切,自己創造了價值,他相信權力是一切,就不再相信有更高的價值了。因此他不會敬重知識分子。所以反右、文化大革命才會發生。 (p.358)

只留清氣滿乾坤──心情記事

  • 最後雖然挺過這場風暴,但我不是勝利者,只是一位不願也不會被擊倒的倖存者。 (p.362)
  • 正義畢竟不死,公道自在人心。 (p.364)
  • 根據我過去在政府的經驗,一份報告若想納入太,最後就是一份四平八穩、毫無特色的報告。這不是我想要呈現的治校理念,我甚至無意讓每個人都聽到一些他想聽的東西;相反地,我希望大家能從我的報告中看到屬於我自己的理念、願景,以及獨特的策略。 (p.385)
  • 日裔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二○一七年得獎演說〈二十世紀夜〉的內容作為結尾:「要讓整個世界變好是男士,但是至少讓我們考慮一下,我們如何為我們自己的小角落,這個文學的小角落做好準備……。如果我們在不確定的未來要扮演重要的角色,……我相信我們應該要更加多元。」 (p.390)
  • 當天晚上我打破兩個星期來的沉默,在臉書貼出短短三個字:「I AM FINE」。其實那時我的身心狀況一點也不好,但我不能在政治壓力下示弱,還必須顯示自己從容不迫。 (p.399)
  • 我知道自己正在墜落深淵,而且不知伊于胡底。 (p.401)
  • 的確,我那時只想逃離這個以眾暴寡、率獸食人的社會。 (p.407)
  • 套句我以前說過的話:「做爺們的哪在乎這個?」 (p.412)
  • 老友張大春當天下午在臉書貼出一份〈致管中閔書〉。此信以漂亮的書法寫就,用語典雅,說我「率氣抗暴」,也嚴詞批判阻我就任校長的那批人。最後有句:「君之文,君之氣,視彀所及而發之,懸彼汙軀於清穹,君固已就此亂世之任矣。」 (p.415)
  • 她晚餐後立刻和她先生 (兩位都是知名律師) 趕來我家,問過情況後,玉玲說:「大學自治的事,竟然動用司法,這已不是個人問題,而與社會公義相關了。」 (p.416)
  • 參與單位和人員「漪歟盛哉」。 (p.417)
  • 所以我的堅持從來不是為了校長這個職位,而是為了大學自治得以延續,以及臺灣曾經信仰的公義、正直和誠信能夠伸張。」 (p.420)
  • 這個決議明確拒絕了教育部的要求,也再次證明了臺大之所以偉大,就是在面對權力的壓迫時絕不低頭。 (p.423)
  • 楊牧〈那一個年代〉中的幾句話:「我是一個充滿秘密的人,沒有人能夠和我分享那些秘密,因為我不剖析自己,除非你容許我採用詩的形式──然則你便請以詩的形式來理會我,解釋我,喜歡我,愛我。」 (p.432)
  • 這個宣布太戲劇性,完全翻轉了教育部四月底的決定,更讓過去一年的折騰顯得分外荒謬。 (p.434)
  • 《禮記‧儒行篇》:「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強調:「今之儒者,依舊不可以勢劫,不可以力迫,亦絕不受辱。」 (p.446)
  • 引用陳子昂的詩表達自己的無奈:「人生固有命,天道信無言,青蠅一相點,白璧遂成冤。」誰是青蠅?誰是白璧?相信社會自有公論。 (p.446)
  • 這些創傷還扭曲了我的個性。我本是不拘小節,平時喜歡開玩笑、講話詼諧的人。在政府工作的那幾年,這個性已讓我吃了不少苦頭。二○一八年後,我變得更加提防別人 (對某些惡劣的媒體更是避之若浼),不願多話,更不再開玩笑,直到近年才略為恢復本來面貌。 (p.449)
  • 卸任前寫下那段險惡歷程的心情紀錄,不為留名,「只留清氣滿乾坤」。

附錄

  • 在解嚴前後,先國家後社會的變革路徑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流,於是臺灣的未來被託付在國家變革路線,也託付在中央到地方的國家機器。 (p.453)
  • 經過三次政黨輪替後,我們不妨反思:由上而下的變革路徑真的比較快嗎?民間社會因此更進步也更強大嗎?如果答案為否,那麼我們,尤其是學術界與知識圈的朋友們,是否更該反思,如何回歸社會變革路徑,重新建立民間社會的力量,由下而上的推動臺灣整體變革? (p.453)
  • 臺灣競爭力的高低將取決於我們高教的成敗,所以高教必須積極回應轉型和創新的壓力。如果我們還是被動的等待國家機器由上而下領導變革,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時不我予,而高教也將無法避免停滯,乃至落後的困境。 (p.454)
  • 著名的詩句在此特別貼切:「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晃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p.457)
  • 在未來大學,知識不再是過往依學系科別劃分的「套裝知識」,而是能不斷匯集來自社會的各種經驗知識。 (p.457)
  • 教育部種種作為,能不「外慚清議,內疚神明」嗎? (p.468)
  • 尼采曾說「謙遜基於力量,傲慢基於無能」。愈飽實的稻穗腰彎得愈低。基於力量的謙遜,應該是一個人裸命面世,從接受命運、承擔命運到改變命運,最關鍵的德行之一。 (p.470)

egg

Keep this sentence less than 13 words or it won't look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