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使你陷入麻煩的,不是你不知道的東西,而是你確知、但其實並不正確的東西。
─馬克‧吐溫 (p.7) -
現今職場充滿了深刻錯誤的制度、流程、工具與假設,抑制了我們每個人在工作中展現自我獨特性的能力。 (p.9)
I am not a egg, but egg.

使你陷入麻煩的,不是你不知道的東西,而是你確知、但其實並不正確的東西。
─馬克‧吐溫 (p.7)
現今職場充滿了深刻錯誤的制度、流程、工具與假設,抑制了我們每個人在工作中展現自我獨特性的能力。 (p.9)
下星期三晚上部門將要在米其林一星餐廳 Longtail 聚餐。
米其林輪胎我可能還知道多一點,米其林餐廳嘛,我實在不知道到底有什麼好風靡的。一個用橡膠做輪胎的公司出一本米其林指南,不告訴你輪胎中胺、烯、酸、酯、酮、醚的成分,也不交代哪類橡膠比較經濟、耐磨,而是告訴你什麼比較好吃,這是哪來的天外一筆啊?竟還那麼多人趨之若鶩,真不知道邏輯是何物!
前天我祝管老師教師節快樂,
今天台大校長祝我中秋快樂。

上星期我收到來自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的評議書,很快的瀏覽一遍,字裡行間隱約認為自己算是勝訴,但因為瀏覽的速度太快,絲毫沒有消化其中文字推理及法條的引用。
當天晚上睡前,再將評議書打開來,一個字一個字仔仔細細推敲,總算讀懂了其中內涵。

去年我依「國泰金控的檢舉制度」向國泰金控檢舉國泰世華銀行的智能投資系統錯誤、不實廣告、扣款排程亂搞、洗白程式嫌疑等事宜,雖然國泰金控法令遵循部受理了我的檢舉案,但調查過程黑幕重重,沒有來龍去脈、沒有法源依據、沒有調閱任何國泰世華銀行資料、一味地偏袒國泰世華銀行,最後只敷衍地回復我「查無違法」,草草逕自結案。
8 月 26 日上星期公司找來了一個子公司保險外勤的主任給敝公司的同仁一個演講,題目是:〈現在,我想來點不一樣的斜槓人生〉。
雖然我沒有讀過《斜槓青年》,可是礙於我本身的博學多聞,對斜槓、/、slash 等,多少還有一點認識,自以為是的認識。
在我聽完該主任的〈現在,我想來點不一樣的斜槓人生〉專題後,我開始否定我的自以為是。突然,我對斜槓的概念產生問號、模糊、懷疑。原,來,我,根,本,不,懂,斜,槓!

如果對象不對,一句話就能聊到死胡同,而話逢對手則千言萬語不嫌多,聊著聊著天就黑了。各位有沒有這樣的幸福時刻? (p.16)
一味地用「我」當主詞容易陷入一言堂的困境。一味地用「你」當主詞容易造成距離感。最恰當的方式應當是「你我」交錯並用,形成良好的互動和現場感。 (p.22)

媽媽要帶我去美國,根本沒有問過我,直接買好機票,幫我辦好休學,然後告知我:跟我去美國,這是為妳好。 (p.9)
我很熟悉那樣的句型,藏在話語裡的意思是:「別人家的小孩想要去還不一定有機會,妳別不識好歹、不懂感恩。」但其實,去進修,是媽媽的個人需求;需要有人陪伴,也是。 (p.9)

懸疑推理與科幻想像,是大眾小說的兩個重要類型。人們一邊想要早得知「後來怎麼了」,一邊又希望這趟閱讀之旅不要太快結束。(p.7)
中外的推理故事,經常是在意料之中出現意料之外的發展。許許多多的「想不到」變成「原來如此」,帶給我們疑惑得解的樂趣。(p.7)
不曉得你知不知道,閉眼、關燈、斷電的黑是不一樣的黑。
如果你將眼睛閉起來,仔細用眼睛「看」一下現在你處在的顏色,你應該可以感覺到是黑的。但它真是黑的嗎?嚴格來說不是,它大概是 #333333, 離真正的黑還有些距離,噢,不,是還有些空間。

這個刻板印象,一直要到四十多歲重新細讀《金瓶梅》,多出了一些閱歷與新的平和之後,才有能力把閱讀的注意力從性愛、背德這些情節中解脫出來,發現其間隱晦卻又綿密的連結,於是才有了更多的發現,以及一波又一波隨之而來的震撼。 (p.8)
當價值不再,一切只剩下慾望時,生命會變成什麼? (p.9)
《半澤直樹 2》第 4 集整集全圍繞著台幣約 140 億,相當於日幣 500 億的金額。
前幾天我跟史蒂芬‧霍金在閒聊著宇宙的起源,他搬出一個建構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框架下的「大霹靂模型」。
他說,空間與能量是在一個我們如今稱為大霹靂的事件中,自發創生出來的。在大霹靂的那一瞬間,它開始暴脹,就像氣球被吹氣膨脹那樣,整個宇宙就此出現。
當他說到「自發創生出來」時,毫無來由地,我的思緒突然播映了一個廣告。

霍金總結道:我們的宇宙必定是創生於大約一百億年前的某種奇異態 (singular state)。 (p.10)
我大部分的生命,都用於遨遊宇宙,雖然所有的這些旅程,都只發生在我的內心裡而已。 (p.26)

當小說中人物的命運往前推進時,作家自身的生活也在變化著,這樣的變化會使作家不停地質問自己:正在進行中的敘述是否值得? (p.33)
在長篇小說的寫作中,任何一個章節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有一個章節在敘述中趨向平庸以後,帶來的結果很可能是後面的更多的平庸。平庸的細胞在長篇小說裏一旦擴散,其速度就會像人口增長一樣迅速。這時候作家往往會自暴自棄。對自己寫作不滿,而且是越來越不滿,接下去開始憤怒了,開始恨自己,並且對自己破口大罵,揮手抽起自己的嘴巴,最後是淒涼的懷疑,懷疑自己的才華,懷疑正寫作中的小說是否有價值。 (p.34)

事實上沒有一部小說能夠真正完成,小說的定稿和出版只是寫作意義上的完成;從閱讀和批評的角度來說,一部小說是永遠不可能完成和永遠有待於完成的。 (p.8)
文學閱讀和批評的價值並不是指出了作者寫作時想到的,而是更多的作者所沒有想到的。一部開放的小說,可以讓不同生活經歷、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獲得屬於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p.8)